管理時刻處在矛盾中,放任自由,企業要關門;嚴格管理,員工要走人。提高工資讓成本上升,不增加收入,員工缺乏積極性……凡此種種,使管理左右為難。優秀的管理者就是要善于在矛盾中做好管理,學會“戴著鐐銬跳舞”。
我們都知道彼得•德魯克(Peter F. Drucker)是現代管理學奠基人,被譽為管理學鼻祖,大師中的大師。
早在半個世紀之前,彼得•德魯克就從社會、信仰和人性的視角來看待組織和管理。左手管理,注重組織的有效性,右手信仰,強調組織的正確使命,兩者平衡的組織才能給人類帶來真正的福祉。企業絕不能僅僅是利潤最大化的工具。最近二十年來,社會企業在全球的興起,似乎也應驗了德魯克的思想。
我們學習著彼得·德魯克大師的思想,想要在企業管理或者個人管理中贏得一些成就。然而我們發現學習了卻沒有效果,徒留羨慕大師的才華,甚至有的人會產生負面的心理,覺得大師是大師,這些東西都是灌雞湯沒有實質作用,但其實不然,而真正的原因是:沒有抓住實質,只做到了模仿。
之前人力君看到過這樣一個圖片,還有人給它加上了數字注腳。
看完你立刻明白了圖的含義,管理中也是這樣,如果管理者是第一種那就太可怕,我想大部分企業的管理者都不應該是那95%中的一員;如果你是一名屬于第一種的職員,那么就只會看到企業的嚴格或者不人性化,從而排斥企業甚至抱怨并把這種情緒散布在企業的各個角落。那么應該從哪些方面提升自己,做到更好的管理企業或者管理自己呢?
管理企業:積極、實踐。作為“現代管理之父”,德魯克的思想幾乎涉及了管理學的方方面面,現在我們熟知的許多管理理論的概念都是他首先提出來的,德魯克的一生留給人們寶貴的精神:
“除非能積極改變人們的生活,否則不去做。”德魯克是告訴我們,做積極有意義的事情,才會提高我們興趣,從小你就懂得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”,管理也一樣,企業如果制定的規則并不會產生積極的動力,那就不是好的制度。
“管理是一種實踐,不是理論。”告訴我們無論你有多豐厚、多完整的理論基礎,不要滿足或者只做規則的制定者,要去實踐。比如(在此只是舉個例子),你鼓勵大家加班,加班可以獲得獎勵,哪怕是口頭獎勵,但是并沒有考慮到這些加班是否有用,要親自實踐過才明白,并不是所有的加班都有必要,這樣還會降低員工的生活幸福指數。
▼
德魯克指出,有效的管理者與無效的管理者之間,在類型、性格及才智方面,是很難加以區別的。有效性是一種后天的習慣,既然是一種習慣,便可以學會,而且必須靠學習才能獲得。他認為一個優秀的管理者或者想要成為優秀的管理者,必須具備以下五項主要習慣:
▼
時間是最稀有的資源,這個不用講太多大家都明白。而任何工作又都要耗費時間,一個有效的管理者最顯著的特點就在于珍惜并善于利用時間。
記錄自己的時間,管理自己的時間,集中自己的時間,減少瑣碎事件占用的時間。這是管理的有效性的基礎。
注重貢獻和工作績效重視貢獻是有效性的關鍵。每一個組織都必須有三個主要方面的績效:直接成果、價值的實現和未來的人才開發。
這三個因素缺一不可,管理者既要保證現下的業績成果,又可以對未來的價值進行把握,才可以讓企業在快速發展變動的時代下生存的更好。
▼
有效的管理者應注重用人之長處,而不介意其缺點。對人從來不問“他能跟我合得來嗎”而問“他貢獻了些什么”,也不問“他不能做什么”而問“他能做些什么”。有效的管理者擇人任事和升遷,都以一個人能做些什么為基礎。
集中精力,建立有效的工作秩序有效性的秘訣在于“專心”,有效的管理者做事必“先后有序”,而且“專一不二”。因為要做的事很多,時間卻有限,而且總有許多時間非本人所能控制。比如一些突發性事件或者會議。
因此,有效的管理者,要善于設計有效的工作秩序,為自己設計優先秩序,并集中精力堅持這種秩序。這種有序的工作也會在無形中影響著自己的直接下屬甚至其他職員。
▼
管理者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決策。無論哪個企業哪個崗位都需要一個可以做有效決策的領導者,因為這是整個部門甚至說整個企業的方向盤。好的決策可以影響整個發展方向,而且會對整個團隊產生積極向上的動力。因此,有效的管理者可以做出有效的決策,當然這有很多原因來自于管理者自我的積累。
管理者要善于做伯樂,要知人善用,把合適的人摁在合適的位置上。團隊的血液要流動起來,不能一成不變。管理企業和管理自己是不可分割的整體,甚至可以說一個人的管理風格其實就是自我管理的呈現方式。